伴侶溝通的避雷指南 ─ 從互相傷害到互相理解
溝通不單純只是言語上的來回,更多包含我們傳遞語言的方式,以及語言背後更深層的意義,也因此溝通在各個關係中都不是簡單的事情。尤其在伴侶溝通中,更夾雜許多我們自己過去的經驗、以及在關係中累積的感受。讓我們先細細拆解溝通的兩個層次:
內容:語言字面上的意思
姿態:表達的方式、口氣、態度等
大家可以想像我們同一句話「你在做什麼」,一個是用輕鬆的口氣講,跟用嚴肅的口氣講,意義跟聽感是截然不同。所以只是聽懂內容還不夠,更要去理解一些弦外之音,類似日本文化所謂「讀空氣」的能力。看到這邊可能有些人會想:「那為什麼不直接把真正的想法或感覺講明白就好?」,事實上有非常多原因,會讓我們沒辦法直接講明真實的感受跟想法,會用所謂「不一致」的方式來表達。而這跟我們本身過去的家庭、生活、關係中的經驗很有關,好比一個曾經被劈腿過的人,在面對伴侶的一些行為會容易出現很多懷疑跟擔心,但可能又會覺得不應該亂懷疑對方,反而使自己的表達變得很混亂,既擔心又不敢直接表達。所以在溝通過程這邊又可以分出兩個部分:「表達」、「知覺」
- 表達
我們習慣表達想法、感受、需求的方式。在表達上可以依照Satir的概念區分出三個因素:「自己」、「他人」、「情境」。也就是我們在表達時有沒有同時顧慮到這三個因素,三個因素都能平衡,就是Satir認為較適當的「一致性表達」。忽略掉任何一個因素,都可能導致溝通的不平衡,形成誤會,進而產生不必要的摩擦,消耗彼此關係。
- 知覺
我們接收對方回應的方式。好比你戴上一副墨鏡,即便環境真實呈現,但看出去的東西都還會是暗的。如果沒有意識到自己一直帶著這種濾鏡,就容易誤解對方的反應所傳達的意思,也容易產生很多不必要的摩擦,一樣是對關係的消耗。
而影響我們表達跟知覺方式的因素有很多,包含自身人格特質、家庭經驗、人際經驗、情感經驗、重大壓力事件等。如果你意識到自己表達或知覺方式可能有問題,就需要去理解自己習慣的方式是如何形成的,才能從中找到解方。例如:受過去負面家庭經驗學習到不良的表達方式,就需要透過後天學習適當的表達方式,從中得到正向回饋,來逐步改善。或是受過去負面感情經驗影響信任感,就需要練習客觀看待現在的關係,區分過去和現在對象的不同,幫忙自己逐步建立回對關係的信任。以下也有些基本的表達原則是我們可以練習,來減少溝通過程的誤會跟傷害:
- 一致性表達
盡可能覺察自己情緒底下的真實需要(如憤怒底下的不安、恐懼等等),並練習一致的表達感受跟需求,讓對方盡可能可以理解,就有機會讓對方回應自己的需要,而不容易被表面的憤怒情緒給激起防衛,形成互相攻擊、傷害的局面。
Ex.這麼久不回訊息,你乾脆都不要回啊
可以改成:今天都沒看到你的訊息讓我有點擔心
一致性表達的原則在於把自己真正的感受跟需求表達出來,減少表面的防衛或攻擊。因此你可以用自己的話來說,說得越自然越好,盡量不要像是照樣造句一樣的講上述的例子,反而會讓自己聽起來沒感情,另一半也會覺得很突兀。
- 多一點核對
溝通中的很多誤會多半是我們先入為主的想法,而產生不好的感受。很多時候我們願意多核對一下,給自己的情緒多一個踩剎車的空間,去核對對方的感受跟狀態,就有機會聽到不一樣的回覆,也才有機會降低我們的負面感受。
Ex.伴侶一整天都沒回訊息,內心很不是滋味,很想見面時好好念他一頓
這種情緒的底下可能是一種擔心自己不被重視、不夠重要,才沒有回覆訊息。但這畢竟是內心的猜測,在真正念他一頓之前,先練習整理一下情緒,和對方核對原因,若是真的聽到不好的理由,再表達不滿也不遲。但如果聽到不一樣的回應,就比較能避免許多無謂的衝突。
- 避開絕對無效的表達方式
著名婚姻學者Gottman整理出四個對關係只有傷害的表達方式,來建議伴侶們盡量避開以下四種表達方式:
- 指責:直接責怪對方,否定對方的努力或付出,或以極端的頻率詞(總是、又來...)來責怪對方,容易讓對方陷入挫折感,也可能激起對方的防衛跟攻擊。
- 輕蔑:詆毀對方人格、價值,會嚴重傷害對方的自尊和信心,也是Gottman發現在這四種表達方式中,殺傷力最強的一個。
- 防衛:否認對方所有情緒跟指控,把責任全部丟給對方,不願承認任何自己做錯的地方。
- 築高牆:完全不回應對方,也忽略對方的各種情緒跟行為反應。會讓對方感受到強烈的不被在乎,可能激起對方更多失落或是憤怒情緒,來想辦法得到回應。
關係中的溝通都有這些基本原則可以依循,但切記不要照本宣科的用,而是要把這些原則內化進來,用自己的語言,以及對方聽得懂的方式來表達。在接收他人的回應時也要時刻覺察自己的情緒反應,是否有受到過去經驗影響而誤會對方的意思。多一點停留跟核對,比較能更適當的表達清楚自己的感受跟需求。避免最無效的表達方式,也能減少因爭吵產生的傷害,讓彼此的關係不會害怕爭吵,反而可以因為每次的磨合使關係更近!